遊客
標題:鐵礦石交易金融化漸近 指數大戰打響
正文:
隨著力拓決定今後隻簽3個月以內的短期鐵礦石供應合同,世界三大礦山已抱團推行季度定價。這個消息讓國內鋼廠沮喪,卻讓海外一些金融公司欣喜若狂。“這個月(4月)交易量可能會翻倍,從季度來看,增勢非常明顯。”新加坡交易所助理副總裁陳世亮在電話中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去年4月,新加坡交易所正式推出了TSL指數作為其全球首個鐵礦石場外交易清算機製。在最開始的3個月,采用這一指數的交易量加起來不到100萬噸。但隨著去年下半年三大礦山發難推行短期化合約,TSL指數交易日漸活躍起來。在陳世亮看來,從年度定價到季度定價,到可能更為靈活的定價模式,這距離他期待已久的指數定價隻差一步。鐵礦石交易金融化已經勢不可擋?這讓中國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們感到惶恐。一旦施行指數定價,中國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將越來越難把控這個原本就已喪失話語權的市場。逐鹿鐵礦石指數產品從2001年開始,必和必拓現任首席執行官高瑞斯(Marius Kloppers)就在公司內部提出,要改變一年一度的長協機製。所謂長協機製,就是全球幾大鋼鐵企業與三大礦山公司每年進行一場談判,談判結果將作為翌年全年的交易價格。此後,野心勃勃的高瑞斯更進一步提出,要采用指數定價模式,即希望分享海運費的利益。高瑞斯的提議遭到中國等全球鋼鐵企業的反對。但是敏銳的金融商發現,機會來了。新加坡交易所率先行動起來。2009年4月27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全球第一份鐵礦石櫃台交易掉期結算合同。起初,由於影響力很小,新加坡交易所的交易量很少。但是從去年7月開始,交易量增加,當月到了68.5萬噸。到了今年3月,交易量就達到了138.6萬噸。陳世亮告訴本報記者,在交易所進行清算的買賣雙方,每手要支付12美元的清算費,一手為500噸。除了這些,新加坡交易所還可以收取一些經紀人的費用。相比於全球9億噸鐵礦石海運貿易量而言,上述交易量簡直不值一提。但陳世亮相信,以後的交易量會越來越大。正是看好高瑞斯提出的指數定價未來可能勝利,倫敦和美國的金融商也隨後加入對這個市場的爭奪。在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鐵礦石指數品種的第二個月,另一家英國老牌交易所倫敦清算所也宣布提供鐵礦石掉期合約的清算服務。美國也不甘示弱,去年12月2日,美國洲際交易所(ICE)在普氏(Platts)鐵礦石指數的基礎上,推出已清算的場外鐵礦石互換合約。三大礦山逼鋼企就範國內企業也曾嚐試著推出
[<<][[1]][2][3][>>]
查看評論(0)
發表評論
首頁